我不是药神|生命诚可贵,假药价不高

in #cn7 years ago

这里是上海。

这里是上海。

这里是上海。

《我不是药神》中,几次转场空境总会对准东方明珠。 远处是这个国内毫无争议的一线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而近处却是稀稀落落,贫民窟一般的低矮平房。

镜头总是在你将要忽视这个事实时,颇有意味的提醒你:这里是上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部分其他时间,电影中的呈现都与我们印象中的繁华昌盛,纸醉金迷的魔都“上海”没有多大关系。

城乡结合部,程勇的神油店,黄毛的屠宰场……加上有那么一丝年代感的2002,暗黑的色调下,藏着的是一群视线外的人们。 

现实主义的题材让电影自带来自底层的昏暗下狗气质,而片中王砚辉饰演的假药贩子张长林的一句毒鸡汤“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更是直接将主题引向了关于生命和金钱的对立。
“穷”字从来都会让大众心悸,况且相对于平常的吃饱穿暖,电影中的“穷”字覆盖的范围更大。4万一瓶的进口药无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即便是生活在上海的所谓中产阶级,也很容易被吃垮。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根本不清楚天价药到底能天价到什么地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盘算过,自己一年的收入,能换到几瓶格列宁。 

沦为“底层”都只是因为要活命的无奈。在另一部电影中,这些戴口罩的病人可能是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精英骨干;青春无敌,阳光帅气的大学新生;子孙绕膝,几世同堂的幸福老寿星。

因病返贫,被4万一瓶的救命药,打入底层。在如此超出常人承受水平的药价面前,很难简单的用一个“穷”字终结问题。平心而论,观众们大多站在“穷”的一方,所以把矛头指向价格和背后的药厂,不是穷,而是太贵,似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最近出了个事,民谣歌手李志炮轰《明日之子》侵权。网络上大多站队李志,呼吁电视台,网络综艺对于版权的保护,谴责侵权行为。 

大众的版权意识,专利意识已经觉醒,尊重原创,付费听歌,看视频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一种习惯。面对侵权行为一查到底,坚决维护也逐渐达成共识。

而在这个框架下,我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底气去指摘药厂。电影中的诺瓦的医药代表西装革履,冷酷无情,倒是符合群体怒火倾泻的形象。

然而最多也只是发泄情绪,进一步的批判,都举步维艰。

可是……道理都懂,但是没钱歌可以不听,电影可以不看……病人只是想要活命,有错么? 

弱势人群与强势资本,天然的力量不对等,若是不允许弱者为了活命而选择“歪门邪道”,那就只能寄托社会制度的完善,公权力的支持。

改编自真实事件,让《我不是药神》自带现实主义视角。但是一路看下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其中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意味。

“魔都”的背景是荒诞的绝佳土壤,一边程勇连房租都拿不出来,一边他的小孩却要移民到外国,糟糠之妻摇身一变成为了贵妇人,带着律师气势汹汹的过来说理,这一幕情节当然可以发生在别处,不过发生在上海却更有可能。

而印度的异域风情更是增添了这种荒诞性,结合着观众脑海里对于印度人的刻板印象,“印度仿制药”救命,这个事实本身就会让人大跌眼镜。 

电影有着纯熟的“三幕式”故事结构,如果你用“英雄旅程”踩点带入,会发现它居然是一部相当符合范式的商业类型片。

导演文牧野在整体风格上有着不错的掌控,维持了全片黑色夸张的色彩,也因此在某些细节压抑了野心。但是依旧能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电影的留白和表现力。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印度的雾气蒙蒙中,神像在程勇面前缓缓移过。结合着买药,走私,救人,神性,困境,对立,从这个无言的场景,我们能引申出太多的议题和反思。

批评一部商业片一点都不难,再怎么优秀,“角色单薄深度不够节奏不准反思不彻底”的帽子总能够扣上一顶。 

女主角晓慧的平面化是显而易见的,神父,黄毛的拿捏也有不够和过火,余下的内容方面,我甚至想到了“反映现实的光到了,切割现实的刀不够锋利”这种装逼话来似是而非地总结。

但是《药神》在现有的语境下还是做得足够好。触碰现实无疑更加敏感,而且电影呈现的现象错综复杂,抓住某一方死命黑可能会引起某些“公知”的亢奋,但是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更无益于电影本身。

作为新人导演,甫一出手便拿出这样一部作品,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今后显然会压力更大。《我不是药神》将会伴随其一生,时不时的被拿出来,与其后来的电影品评比较。

但愿这只是起点。

Sort:  

贫民窟一般的低矮平房

@qlpyzz, 来来,老司机教你怎么成为cn-reader区的牛人:把 @rivalhw 的帖子全部读一篇,就算入门了...

这两天总听别人讲起这部电影,打算晚上去看下

看了没?

一些朋友最近看了药神电影,我也想去看看。希望不会失望

看了?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4
TRX 0.24
JST 0.039
BTC 103785.00
ETH 3270.22
SBD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