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in #cn8 years ago

向这些乡建的实践者致敬!

农村留不住人,
才是真正的乡愁。
把乡村留住,
才是真正的乡村复兴。

豫西黄土源地带,位于黄河中游南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在其境内。地坑院起源于人类穴居发展的晚期,它是在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样式之一。二00七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9.jpg

马克思说,“研究任何问邀都离不开经济”,窑院建筑存在数千年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这里缺乏煤炭资源,也稀缺森林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很受欢迎.

26.jpg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一种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44.jpg

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我们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让我们知道祖宗是什么样。如果消失了,就意味着人丧失了记忆,意味着人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过去。”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升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征。

3.jpg

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充分反映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保护这种民居形式,也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代不间断的物质记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改善和退宅还田政策的要求,地坑院这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地坑院院显得十分必要。

40.jpg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在陕县张汴曲村,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村民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窑洞居住,在当地被称为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在全国是独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被列入了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

目前张汴乡现有地坑院1120座,其中有人居住的800多座,保存相对完好的500多座。仅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

2.jpg

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居民样式,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39.jpg

33.jpg

30.jpg

31.jpg

32.jpg

陕县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度为50米至150米,且土质坚硬,其建造十分讲究,构思十分巧妙,营造技艺比较复杂。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上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主窑一门三窗,最高,其他窑一门二窗,茅侧窑和门洞无窗无门(因门洞窑的大门和二门做在洞内在外边看不到)。地坑院窑门多为一门双扇.以槐木、椿木为主,油漆多用黑漆带红线的色彩,在门的一侧留有锅腔和土炕的烟火道。窗户是方格状,裱糊白纸或安装玻璃,节庆时贴窗花。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旧制,下同),高九尺五寸,其他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为长辈居住的正窑,左右为侧窑。

17.jpg

24.jpg

23.jpg

走进了这个村子,看不见房子,也看不见人影,但是又有听得见的热闹,你想象不到的奇迹!没有遇见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地方的特殊,当你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时,你才能发现地平线之下别有一番天地。

4.jpg
50.jpg

41.jpg
45.jpg

44.jpg
46.jpg

15.jpg

48.jpg

陕州地坑院是中华文明的宝贵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的“活化石”,也是三门峡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

对于这一古老的建筑,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认为:“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在农村,它全面记载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意义,给人文化的启迪与熏陶。

Sort:  

中国民居的“活化石”。

真正的乡村复兴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6
TRX 0.24
JST 0.038
BTC 95392.30
ETH 3285.89
USDT 1.00
SBD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