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曹操下令废除,后人却说反对无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即便有少数人知道寒食节的存在,也大多误以为和清明节是同一天。只有极少人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才是寒食节。
然而,99%的人都不知道,寒食节其实最初居然有3天,从头到尾只能吃凉菜喝冷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从寒食节的起源说起。
据说,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之推。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到其他诸侯国。跟随他的还有一大批忠于他的大臣和贤士。其中就有贤士介之推。
介之推对重耳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几天没吃饭,肚子饿的咕咕叫,别的大臣都只会干着急,唯有介之推悄悄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解决了实际问题(狠人)。
若干年后,重耳在其他势力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成为了晋文公。
晋文公上任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提拔奖赏有功之臣,但不知什么原因,偏偏把介之推给忘记了。
介之推也没抱怨,背着母亲进山隐居起来。时隔多久,晋文公这才想起介之推,连忙派人寻找,请他出山共享荣华富贵。
介之推躲在绵山里,坚决不肯出山。也不知道谁出的馊主意,建议重耳放火烧山,逼出介之推。
重耳当即拍板同意,没想到介之推比驴还倔,宁死不屈,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抱着树木被烧死了。
晋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烧死,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下令把这一天定为纪念日,全国臣民不得烧火做饭,以此纪念介之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介之推成了民间的神灵。百姓想法很朴素,既然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一定不喜欢看见火,因此约定俗成,将他死的那个月定为祭日。规定在这个月中,不能生火用火,要吃也只能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作“一月寒食”。
然而,你想呀,古人没羽绒服,没辛辣调料,连着一个月吃冷冰冰的食物,谁受得了呢?
东汉时期,并州刺史周举就看不过眼(也可能是自己也扛不住),亲手写了一篇文章,献给了介之推的神庙。提出灭火吃冷食严重地损害了百姓的健康,这不是贤者所为,应当废除。
五十多年后,曹操执政时,寒食节虽然已经没有一个月之长,改为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绝火寒食,正好是清明前夕。
尽管禁火寒食只有一天,相比之前的一个月禁火寒食,害处要小得多。但曹操还是坚持认为,天气寒冷吃冷饭冷菜,对身体健康有害。所以,他郑重下令禁止过寒食节,“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然而,当时兵荒马乱,曹操的这项禁令并没有得道认真执行。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禁火寒食之俗,不但没有被禁止,而且还随着人口迁移,从北方流传到了南方,经过晋代南北朝,到了唐宋时期,反而成为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曹操在《明罚令》中明确规定,谁在行禁火寒食之俗,就处罚谁。可是到了唐代,一切又颠倒过来,明文规定寒食节期间,谁也不能生火用火,谁违反,就处罚谁。
在当时,无论贫富规矩,到了寒食节这一天,都只能吃冷食,为了防止有人犯忌。官府还派人到百姓家检查禁火寒食的执行情况。
检查者把鸡毛插在灶灰中,如果拔出来发现鸡毛没有焦,说明这一家没有用火,但如果鸡毛焦了,就说明灶灰未冷,这一家违禁用了火,就要处罚这一家的户主。最轻也是罚款挨板子,严重地可能要流放千里。
在这种形势下,唐朝诗人也只能吃着冷饭,感慨“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唐宋两代,一般是禁火寒食三天,从冬至后第104天到106天。将其称为大寒食,小寒食。而之前的1天,名叫“炊熟日。”
寒食禁火,连火种也要灭掉。过完寒食节,就只能重新取新火,再起炉灶。为了防止有人作弊,连铁匠在寒食节期间都必须关闭炉灶。
古人没有打火机,只能钻木取火,所用木料也有讲究,用上好的榆柳做地板,配合蓬松的柳絮生火,用蜡烛传递火种。
到了明代,由于世俗观念发生转变,人们更注重祭拜祖先,把清明节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寒食节渐渐退居二线,成为形式上存在的节日。不但不禁火,更不强迫要求人们寒食。
从此之后,寒食节禁火寒食之俗,甚至寒食节本身,渐渐地被人遗忘,很少被人提及,更没有人愿意恢复这个节日。
你想呀,放着热饭热茶不用,谁愿意自己找虐,吃冷饭喝凉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