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还记得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是在念高中的时候,书是在县城的文轩书店买的,黑黑的封皮,极其简单的外表,书背后还有一张余华的照片以及一段关于他的作品和成就的介绍。
不知为何,初次相见,脑海里不觉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土”。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书名的诱惑,买下了这本连自己都想不到品读之后何其感慨和赞赏的佳作,它的名字叫《活着》。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因福贵人生的经历又显得更为漫长。富裕、贫穷、放肆、敛迹、喜悦、悲痛、活着、死亡。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其实我不太明白这句话,或者说有些许纠结。人只是因为要活着,因为从一出生我们有了生命开始,而要延续活着这种状态而活着吗?但我们不也为一些珍贵的情感重要的人或者极其有价值的事物而活着吗?比如父母,比如梦想。可当父母老去离开,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难道我们就不活了吗?福贵经历了那么多亲人死亡的时刻,可最后也和一条同名的老牛努力地活着。所以余华才这样讲吗?
余华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作家里写血腥和死亡的代表。就像昨天刚读完他的《河边的错误》,一共四部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偶然事件》、《一九八六年》,无一没有暴力血腥,无一没有死亡。真的很惊叹,他是如何冷静地将阴郁、暴虐、残忍又让人反胃的场面描述得那般“生动”?他的文字让人内心波动起伏,因急于知晓故事后续如何发展而热血沸腾,又因充满窒息意味的场景让人深感丝丝寒意入骨。
余华有一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个那么喜欢写死亡的作者,却用了一整部长篇来写《活着》,但死亡的影子又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也许,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面对生命,应该秉持的一种态度,面对活着和死亡,这两种背离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状态,应有的正确解读。“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Posted from Steem中文社区 : http://cnstm.org/blog/2018/11/04/%e6%b4%bb%e7%9d%80/
非常好看的小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