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别去看望一个抑郁症病人

in #psychology7 years ago (edited)

昨天去看望了一个抑郁症朋友。20几岁的姑娘,家境良好,可爱漂亮,高中出国,名校毕业,成绩优等。大学毕业就确诊了轻度抑郁,现在一个人和一只猫住在布置地漂漂亮亮的房子里休养,人和猫一起吃着抗抑郁的药。(没错她的猫也得了抑郁症。。。全程极度紧张,我去了连根猫毛也没摸到)

羡慕她的房子装修的那么用心,每个物件都精心挑选摆放,几乎就是每个女孩梦想中的小家。然而,我随即意识到,作为一个抑郁症病人,家里却能保持这种状态,才是问题所在!作为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东西难道不会随手乱放吗,也应该很难有把家里随时收拾干净的动力吧。何况她并不是那种天生洁癖,我了解是因之前一起共事过,与其说她有点毛手毛脚更合适。

eb056f40c5b142769d39428ae4cf9731.jpg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她的家不光是自己住的,更是给别人看的。

想想我自己就明白了。如果不是要来客人,我是绝对做不到家里的一切都干净整齐,打扫卫生也是差不多就得。

抑郁症的早期,多半都是有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调调。
这个人无论做什么,总是以迎合他人为目的,而不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诉求。因为他希望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一个能干的人,或者一个有趣的人,等等等等。所以他不停的迎合别人,祈求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
因此会极度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一旦出现对他的负面评价,就变得不能接受,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download.jpeg

然后,又因为他希望是别人眼中的“好人”,这种伤害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不能表现出来。
他必须隐忍,继续和颜悦色的做好人。
同时压抑的负面情绪一直在大脑后台运作。
情绪并不是会自己消失不见的,而会加重大脑的负荷,让人感到精力不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不如之前,变得更加不能符合当“好人”的需求。
从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此循环久而久之,会与自己的内在沟通失联,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突然的情绪爆发,崩溃,无缘无故的又哭又笑等等;二是陷入永恒的沉默,因为已经无法有正常的情感,做任何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人生无趣。知乎上有患者描述:

“我在那几个月中,每天最主要的乐趣,不,不能说乐趣,因为我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乐趣”可言,就是钻在卧室中,关好门窗,挑开顶灯,用被子裹住脑袋,从被罩里面最薄的一角,静静的瞅着透过来的朦胧的橘黄色,一瞅就是七八个小时。如果不是因为不眨眼瞳仁太疼,我连眨眼都懒得,饿或者渴到喉咙痒得不行,我会起来吃一点东西,吃喝的时候,也是缓缓的,用你们的话来说是非常墨迹,自然没什么乐趣,咀嚼就是绞碎,吞咽像是输液。”

download (1).jpeg

这个我认识的女孩,虽然没有到如此严重的阶段,但是我隐隐的觉得她的病情还会恶化。为什么呢?从和她的交谈中,她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她觉得自己天生比别人敏感而情绪脆弱,并且和她爸妈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不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就现阶段而言,导致她病情推进的不会是她的原生家庭,家庭只是最初的病因之一,而是她依然在“装”成一个好人,一个大家眼中的完美少女。和她说话很累,因为我感受得到她不是真的开心,却强装笑脸,随声附和,努力表示出对某个话题的喜爱和兴趣。

这个“装”才是最致命的。
她依然对她的敏感和神经质而感到羞愧,她对她得病的事实感到抱歉,她觉得别人比她压力大的都没有病,她却病了,无地自容。她在尽力掩饰这种羞愧,让大家觉得她只是小病一场,很快便会好了,却不明白这种羞耻心才是致病的根源。

01300000197318123625330018678.jpg

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并不是因为偷吃禁果,而是因为吃了禁果后产生了羞耻之心。
若不是嫌弃自己不是个好人,哪来的这种“做好人的瘾头”呢?
若人类真有什么原罪的话,因为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产生的羞耻心绝对可以名列其中。

我现在后悔自己去她家看望。
进了她家的门,难免夸赞房间美丽,猫咪可爱。
她给我看她高中时的相册,难免感叹青春活力,同学优秀。
每句话都可能助长她的“好人”瘾头,让她离得病的真相越来越远。

因为,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才能忘掉羞耻心,丢掉自己是不是好人的评价体系,不再“装好人”,才能重新建立和自己内在感受的沟通联系。
佛家谓之“正见”,道家谓之“环中”,都是这个道理:不要去评价,只是承认事实就好。

这是抑郁症痊愈的终极法门。这种事情,只有病人自己去明白,别人又怎么帮的上呢。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8
TRX 0.24
JST 0.041
BTC 94446.03
ETH 3252.16
USDT 1.00
SBD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