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北大的学生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个专栏一推出,我就立即订阅了,那是2月份的事,每天兴奋地听课,留言,感觉就要圆了北大梦,心里暗下决心,要天天留言作记录,可是2个月下来,留言几次都没有被选中,没有回应,留言水平有限是一方面原因,当然还有其原因一会再说,从4月开始就改为听课了,通常不去留言了,也不作记录,再后来7月份的课就偶尔来听一听,就在8月份万维刚老师专栏第一季结束时,我意识到有价值的专栏我订再多,花再多钱,那些价值也不可能是我的,只有我学到了,并尝试去实践了,才能转化为我的价值。
于是9月末,我把想法转为实践,创建共修经济学思维社群,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天用半小时共修经济学,用半小输出所学并点评战友。
共修经济学思维,这不是它的原名,原名称是“用经济学看世界”,是不是有点不知所云,我在制作打卡统计时,才产生这个名字,算是一次升级,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后续的升级,所以,无论你有什么想法,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先别想了,先拽出来一个,实现它,在做的时候检验它,完善它。
借此特别感谢一下社群小伙伴们,你们与我一步一步一起修经济学思维,彼此鼓励,你们都很优秀,与你们天南海北的讨论着经济案例很开心,从工作中的经济学现象,到讨论上海人,后来一不小心聊到劈腿的沉没成本,也是没谁了。
感动中国(SHE QUN)3大(XIAO)人物事迹:
未订阅《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小伙伴,加入社群后,订阅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进入了北大的学堂。
原定一周打卡5次,有小伙伴竟一周打卡7次,上瘾。
有一个小伙伴因为太优秀了,升级为管理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共修经济学思维,第一周学完「人性与稀缺」这个大模块,其中包含三个子模块:
经济学视角
人的本性
稀缺与选择
第一周社群里提及最多2个知识点,整理分享给你:
思想中的伪劣商品。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买一件伪劣商品,你是会感受到的。你买一幅眼镜,如果看东西还是不清楚的话,你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你思想里面有许多伪劣商品,只要不影响你的生活,那它们就会长期和你共存。
Val:所谓思想上的伪劣商品指的是,由于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和对世界的认知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修正,也不影响生活,所以会一直跟随我们。
skylar:想要剔除思想里的伪劣商品,最好的办法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与大家讨论,然后根据反馈修正,调整。另,学习经济学也是一个途径,剔除伪劣商品,让你的思想更有穿透力。
-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人是自私的,他有同情心,它能够爱,但是爱是非党有限的,随着人与人的距离的拉开,爱就会下降。我们不能靠爱,爱是不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市场。市场是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
所以,亚当・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人性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一面,即自私,又有爱心,只是人的爱心是有限的,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我们吃穿住行牵扯到很多人,有很多人在帮我们,如订个饿了么,快递大叔,主厨师傅,打包的服务员,还有饿了么平台服务人员,他们都不爱我,也都不认识我,这中间的空隙怎么办?答案就是市场,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的地方。
经济学真正研究的是关于存活条件,存活的规律,人到底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不重要。
现在每天早上,我的第一件是打星球看一看,顺手抢个沙发!每次看大家发布的主题,都会感叹大家视角如此独特,不得不再去听一次课,从你的视角再次听一次课,果然又收获了一些新知,情不自禁地感叹,自己都听了3、4遍了,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个视角呢,这就是一个人局限性吧,而一群人一起学习,可以互助,可以一起冲突自身的局限,到一个更广阔视界里,最令人兴奋的是这其中产生了思维的共振。
关于《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留言,近几日尝试后,发现未被精选的另一个原因是留言时间点,只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早上8点之前留言,基本都能入精选,个人感觉啦,仅供参考。
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订得专栏较多,看得多,听得多,但学得少,能输出自然也少,每每都是蜻蜓点水不曾深入,还忙得团团转,浪费时间和精力,也让自己焦虑。社群共修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每天有输出,还有充满激情地讨论,时间利用率也提高,每个人半小时学得内容有限,但大家一起学,这半小时明显扩容了。
生活本来有各种可能,就看你是拥抱它,还是拒绝它,拥抱它,接受变化;拒绝它,你还活着,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对于我更喜欢活在各种可能之中。
欢迎你也一起来,共修经济学思维,做一次北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