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与失

in #life7 years ago (edited)

  1970年余,一名立志要弘揚中華文化的何師傅在馬六甲創立了醒獅團。當時這醒獅團以傳授獅藝與武術為主,吸引了不少當地華人參加。在1975年時,何師傅爲了合法經營此獅團,便向政府部門註冊該醒獅團。由於當時的一些政治上的關係,何氏的註冊請求一再被退回。幾經波折,政府部門終於在1978年承認該獅團為合法團體。1980年,該醒獅團由10人發展至高峰時期,人數一度到達40餘人。40人,對於一支剛起步的獅團來說,可說是相當完備。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盛極一時,后則衰;而青黃不接的獅團也難逃此運 。2000年的獅團,已經開始走向下坡,當時身為獅團年紀最小團員的我雖然年僅8歲,卻也因每年日益減少獅團人數而頗感不安。我們曾經嘗試著四處去招生,但是由於社會上的競爭、壓力,父母們對孩子們的過於保護、把“醒獅團”與“私會黨”掛鉤的刻板印象等因素,導致我們常常無功而返。這種種原因,我把它歸納為“社會對文化的冷漠”,並不以為過!獅藝也因如此離夕陽更近了一步。 

憶昔日,農曆新年時在熙熙攘攘的路上,能看到不少醒獅團的羅里正準備去向客戶賀歲。而上面坐著很多的團員;看今日,醒獅團的羅里少了,上面的隊員也如凋零的楓樹,稀稀落落。由此可見,醒獅團青黃不接的問題,有著日愈嚴重且很難補救的趨勢。 獅團與私會黨掛起鉤來,其實獅藝屆里的人與父母們都該負起責任。很多人在出隊時,他們都喜歡吸煙、粗口滿天飛,再不然就是去“泡妞”,毫無紀律可言。而有些父母教導孩子分辨好人與壞人的定義就是,壞人都吸煙、說粗口、隨街泡妞等。

所以,那些刻板印象其實是我們讓他人留下的。同時,教導孩子分辨好/壞人時,何必都以那些為界線?爲什麽不把那“板”給打破?而傳統獅藝屆的人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了嗎? 獅團與私會黨掛鉤,對傳承傳統獅藝來說已是一高門檻了。而另一更加挑戰的是,有些獅團里,友族同胞比華人還要多。在講求“跨文化”的世界里,友族同胞同樣出現於舞獅團,無疑是個友族同胞的認同與接受我族文化,實是一種促進之間的文化交流,體現一種多元文化的良好現象。

 可能有人認為,友族同胞的大量加入,代表著雙方的文化交流更近一層與隔閡減少;但這樣一來,我們的傳統文化看似是由他族在為我們延續、發展。爲什麽我們自己的“根”不自己去保護?若仍然把自己的文化置之不理,如果我是他國的新生代看到友族同胞在舞獅,我不會說這是“文化交流”;反而會問“舞獅是某族的文化嗎?”。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9
TRX 0.16
JST 0.030
BTC 67838.57
ETH 2628.40
USDT 1.00
SBD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