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碰撞 | 读《胡若望的疑问》(附365天听书 3)

in STEEM CN/中文3 years ago

1.jpg

1
我做过很多"傻事",回国去书店买很多书,然后自己人肉背回家算是其中之一。这些书放在行李箱中有时超重,我便塞在随身的背包里,引来机场柜台工作人员看傻子一样的眼神。

但我还是很开心能拥有这些书。虽然这些书在新加坡潮湿的天气影响下,没几年就生了霉斑,我还是乐此不疲。

这本《胡若望的疑问》2014年购于兰州的新华书店,一版一印。

2
买来之后我尝试了好几次读这本书,都进行不下去,原因倒不是自己懒惰,而是看了一部分就产生了疑惑:

书名是《胡若望的疑问》,1721年,他被一名传教士雇佣一同前往法国。原本谈好了工作内容,也签了正式的合约,但他一路上总是有让人不能理解举动,比如声称自己看到了天使(雇佣他的传教士说那是胡说八道),比如自己不断跳车逃离,说自己要步行乞讨去目的地,再比如向乞丐赠送自己的衣服,撕碎给自己购置的新床单等。

最后他被关在精神病院2年多,最后放出来的时候,他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关我?

而我读的时候最大的疑问就是,胡若望为什么有种种近乎疯癫的举动?

3
今天是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坐在书架旁顺手又一次拿起了这本书,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读得很顺畅,不到两个小时,也就读完了。

我想,这次能顺畅读完此书的原因,可能是我心里解开了一个迷,或者说是自己以为终于找到了胡若望疯癫的原因: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

4
本书记载的胡若望的事迹,都是从传教士留下来的文字书信等资料这个视角切入的。即使这个传教士在中国住了几十年,精通中文,甚至从事的工作就是从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中寻找主的存在,但他始终还是用西方的眼光在看中国。

正如同同时,胡若望也在用中国的眼光看待这位传教士以及他身边所有人的种种言行。

不得不提的是,传教士精通中文,但是胡若望对法文一窍不通。胡若望的想法要通过这位传教士才能告诉其他人,而传教士对胡若望的看法,就大大影响了其他人对胡若望的看法。

从这点而言,虽然都是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在打量着对方,但是胡若望是明显处于舆论劣势的。

这让我们这些读者无法从胡若望的角度看待整件事,听不到胡若望对这件事的解释,也就无从得到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

所以,看到有些书友说胡若望的这段经历是“中国赖汉讹诈天主教始末记”,我内心里是很难接受的。

5
还想说一说本书作者史景迁,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之前只是知道他对中国文化研究很深,有好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

看编者序进一步得知他在写作上擅长的是用故事的方式还原历史的面貌。

我觉得,单就本书而言,用故事的方式还原历史的面貌,是做到了的。但虽然有太史公在前,我还是对树上刺客的内心活动多有吐槽。我就禁不住会想,这本书是不是史景迁在很多很多年以后,站在传教士的角度,对中国的又一次观察。

他有多客观,我不敢肯定。虽然他书中引用了翔实的资料来源,但里是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用故事的标准来看这段历史的碎片,会不会让人有更多遐想呢?

比如传教士为什么在无数阻力的面前非要带一名中国助手?理由真的如同书中所说吗。

我不知道。

——————————————————————

附:《学会成长》粥左罗 | 365天听书 3

微信图片_20220103125341.jpg

听十点读书对作者粥左罗的介绍,其中充满了人数和钱数。数字的确让人惊叹,但也许我年龄渐长,上得当多了,颇有些不以为意。还是看书本身的内容吧。

这本书的写作格式,符合大部分畅销书的套路。

先讲例子,某位妈妈某位年轻人某位朋友,因为不了解自己今天要讲的概念,所以家庭失和事业停滞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再讲自己的理论如何如何,这部分必爆金句,还需要大量看似专业实则平常的名词,别的不说,读者或者听者最后就算没有解决问题,能用这些金句装逼或者用名词装饰自己开屏的尾巴,也是一件美食。

最后,有一些相对有良心的作者,就写一写解决办法,其实这些办法你细细想来和从小学时开始老师教给你的别无二致,但用他的名词装修后透着人生的通透。

还有一些没有良心的作者,这时候就开始卖课了。你先关注某某公众号,或者微信上有专员和你接洽,说是一对一辅导,其实都是大课洗脑。更有甚者报了名交了钱只能上网看所谓内部录像的。

当然,我不是说今天这本,我不敢。毕竟我只是听,没有真的找来读,人家也没有给我卖课。

我只是泛泛吐槽罢了,愿者上钩,对号入座都是自愿。

这本书谈“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如何选题”,“做好选题如何执行”,我相信对很多人还是有用的。只是对我没有用,因为道理都在我心里,做不做,还要看我能不能战胜心里障碍。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2
TRX 0.20
JST 0.034
BTC 98504.77
ETH 3362.26
USDT 1.00
SBD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