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可爱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in STEEM CN/中文12 days ago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动物可爱,而另一些不可爱?

我们对某些动物感到“可爱”而对其他动物无感的认知,是由进化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关键原因:

1. 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

  • 人类天生容易被类似人类婴儿的特征吸引,因为这些特征能激发照顾行为,确保婴儿的生存。这些特征包括:
    • 相对于脸部较大的眼睛
    • 圆润的脸型
    • 小巧的鼻子和嘴巴
    • 胖乎乎的脸颊
    • 笨拙的动作
  • 像小狗、小猫、熊猫等动物具备这些特征,从而触发人类的养育本能。

2. 进化生存机制

  • 可爱能引发保护和关爱行为,这对人类(确保婴儿得到照顾)和驯化动物(促使人类照料它们)都有进化优势。
  • 具有威胁性(如蛇、蜘蛛)或缺乏婴儿特征的动物通常不会被觉得可爱。

3. 文化和媒体影响

  • 文化接触塑造认知——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可爱动物(如迪士尼角色、萌宠视频)会强化这种偏好。
  • 某些文化认为可爱的动物(如蝙蝠在部分亚洲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不受欢迎(如西方文化中的反感)。

4. 熟悉度与驯化

  • 宠物(如狗、猫)经过人类选择性培育,强化了讨喜的特征。
  • 与宠物相似的野生动物(如狐狸、水獭)通常比陌生生物更让人觉得可爱。

5. 比例与柔软度

  • 毛发柔软、外形温和无害的动物(如兔子、仓鼠)比皮肤粗糙、多刺或黏滑的生物(如爬行动物、昆虫)更受欢迎。
  • 幼态延续(成年后仍保留幼年特征)会提升可爱度(例如六角恐龙)。

6. 行为表现

  • 活泼、笨拙或亲昵的行为(如小狗摇尾巴、小猫追毛线)会增加可爱感。
  • 捕食性或快速移动的行为(如蜘蛛爬行)可能引发恐惧而非喜爱。

7. 对“不可爱”动物的进化偏见

  • 与疾病(如老鼠、蟑螂)或危险(尖牙、利爪)相关的特征会引发厌恶或恐惧,降低可爱度。

例外与特殊偏好:

  • 有些人喜欢“丑萌”动物(如哈巴狗、水滴鱼),可能是因为幽默感或独特性。
  • 个人经历(如养过爬宠)可能改变典型的可爱认知。

为什么这很重要?

可爱不仅是表面现象——它影响动物保护(如熊猫比“颜值低”的濒危物种获得更多资金)甚至商业营销(比如卡通吉祥物的设计)。

简而言之,可爱是本能、文化和生物特征的结合,让我们偏爱某些动物,而对其他动物无感甚至反感。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5
TRX 0.25
JST 0.032
BTC 93498.46
ETH 1763.53
USDT 1.00
SBD 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