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蓝信封的全职人员聊天,录视频
开始不太适应这种陌生人一对一的沟通,稍微紧张。
边吃边聊,问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算是有个大概的认知。
对于资金的使用我质疑了 60% 多的管理费用。蓝信封有全职 20 人左右,有正常的五险一金和周末,做可持续的公益。她解释到,在公益组织里算多的了,因为他们的模式比较费人,要去和不同机构对接,做信件的收发和整理。
问了我为什么感兴趣,大致回答是:几年前在朋友圈看到蓝信封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开始默默关注,这次来北京办书信展所以想去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随着认识的加深愿意接受这种录视频的采访。
讲了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申请成为通信大使,我不知道怎么开始,有点害怕这种形式,我对一个陌生的小孩子能讲什么,还有一个是时间问题。
其他的问题还问不出来,我没有太多了解,我还在观望。
后来去公司,路上拒绝了在走廊里拍一些素材,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碰见熟悉的同事还是有点尴尬的,走廊可能有公司 logo ,这是我个人行为,最好还是不要扯进来。
找了个干净的会议室开始录,双方开始都小心翼翼的,后来稍稍放开,总体感受还可以。
她是英语专业,视频面向的是乡村孩子,在解释作为程序员的我究竟是做什么工作时,费了不少脑筋不断的类比。写代码像是盖大楼,我做的无代码平台就像是盖大楼的机器或者是桥梁的预制件,维护软件像是给行驶中的汽车换轮子。谈到我们只有周二和周四发版,想象一下车里的乘客可不希望半夜有个人给他们的动手动脚,希望在有准备的时候经历颠簸。
“哦,原来是这样啊”。现在想来,类比给了我们一种错觉,好像懂了,理解在众多的你以为我以为中停滞。只有深入其中才会懂得,可这就是现实,我们人类永远没时间也没办法了解所有细节,寄希望于旁人,相互合作。
聊到了我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从村里出来的还在,比较幸运在小的时候和爸爸出来到山西太原,虽然让我显得土了点,但确实是见识了不少东西,从而成为今天的我。
聊到了我的家庭环境,我的孤独感,我的性格,以及长大后我是怎么转变的。毫无疑问,是现在的工作和写东西影响最大。工作是立足点,经济独立后我才可以脱离那个环境接触不一样的人,做独立的思考。而写东西,则帮我思考,帮我巩固,长期来看我所做的决定在之前的内容中已有端倪,我写下了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稳态的概念。最后,读书也是值得一说的,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严肃的出版物,都塑造了我,从书里学会了不少知识,低落的时候陷进去不管不顾。
杂七杂八的还有一些,比如爱好,对乡村孩子的了解,对蓝信封不要怀有特别高的期待,可能和我想的不一样。
对我的印象是,沉稳,年龄比我大,但是交流像是和同龄人一样。答应了回去录点爱好相关的视频素材。
自我观察提到最多的一点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