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孩子宣言
小时候,我们都是熊孩子,或者曾经熊过,亦或者曾经渴望能熊一次。然而,又有多少人实现了“熊”的夙愿呢?
孩子能有多“熊”,主要基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但这不是充分条件,社会对于熊孩子的包容程度也有不小的影响。
熊孩子的由来
我们都听过“家长”这个词,知道通常指孩子的父母。但在过去,家长指的是一家之主,不管家族多大,成员有多少,家长都只有一个人,就是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人。在这样的家族里,家长就等同于权威,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长幼有序”。
现代家庭成员比过去少得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简单得多,但家长权威的观念仍然在起作用。因为经过几千年的观念植入,大部分人已经不在具有怀疑的勇气,哪怕只是冒出一丝怀疑的想法,都会感到害怕,从而赶紧在心里将其打消。
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压抑。在此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熊孩子的不待见,甚至是愤怒,就可以理解了。
舆论一直在压制熊孩子
从新闻里,时常看到熊孩子新闻,不是说熊孩子又搞了什么破坏,就是熊孩子被打了。比如,四月底的四川遂宁地铁上,7岁的熊孩子因为脚踢21岁男青年,而被当场背摔,然后拳脚相加。所幸伤势不重,没有大碍。
事件是突发性的,但网友的评论却能反应当前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此次事件的评论里,支持青年打孩子的人数,竟然超过了九成!理由是,熊孩子的父母教育不好,就应该让社会来教育;或者,这种孩子,现在不打,以后更不听教,等等。
在网上发表评论不用负责,所以更容易出现“理性胡闹”的情况,也有更多的人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愿意说出自己的观点。
既然有超过九成的人赞同当场打孩子,那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对孩子不够包容的状态。单看打孩子这个行为,就已经违法未成年保护法,竟然没有受到谴责?可见我们社会还是个大“家族”,人人都想着当“家长”这个角色。
孩子不是成年人
从现代育儿角度看,打孩子是极为不可取的。对于自己的孩子,下手时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对于别人的孩子,下手就不那么在乎轻重了,这是一个危险的行为。
孩子的什么行为算“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在用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来规定孩子“应该”的行为。但这样做,他们还是孩子吗?
在地铁上用脚踢人固然不对,但教育甚至是警告他人只能采用抱摔和踢打这样的方式吗?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孩子呢?设想,如果对方不是7岁的孩子而是27岁的健身教练,被踢者还敢这样肆无忌惮地还击吗?
他当然不敢,因为人都有欺软怕硬的本性。所以,对着一个7岁孩子施暴,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教育来做借口,而只能算是施暴者对着弱小对象的发泄。
最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面对未成年人的攻击,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应该以制止攻击行为最为底线,超过了,本来有理也会变成无理。
西方熊孩子的故事
去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澳洲悉尼一个幼儿园,一个中国新移民母亲来接自己的孩子放学。在幼儿园等待的时候,她看见另一个小男孩在抢一个明显比他小的小女孩的玩具,于是,她上前很有礼貌且郑重地告诉小男孩,这样做是不对的,小朋友不能抢东西,应该学会好好商量,一起玩。
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口头教育,相信如果有新闻报道,绝大部分网友都会为这个妈妈的行为点赞。但是,当时当地,当听见这个妈妈这样说话以后,幼儿园的老师立刻上前阻止她,并郑重其事地说,你不是这个孩子的监护人,你也不了解这个孩子,你即使很有道理,也不应该对着他说教,而是要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们,让我们来处理。
这个结果,想必很多中国网友都不能接受。但这就是真正与孩子共情的社会观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教育不如欧美的表现之一。
让自己成熟才能让熊孩子不熊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孩子不是成年人,他们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反应。遇到别人的熊孩子侵犯了自己,首先应该通过孩子的监护人来实施警告,如果没有监护人在场,则可以对孩子直接警告。如未果,则采取只以制止侵犯为限度的行动。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应该有的做法。
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父母的责任,社会大环境和整体意识观念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骂”这种暴力教育,以及“不理会不回应”这类冷暴力教育,都已不再适合现代及未来。
作为成年人,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给下一代创造出一个更包容的环境,他们才能成长出更健全的人格。
@rebornbird, 棒棒哒~~~
谢谢捧场,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