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学习能力,竟然让「知识焦虑」背锅?
最近被一篇叫《罗胖的骗局》文章刷屏,说的是知识焦虑的问题,文章当中各种批判知识付费、内容转述。
今天,我并不想加入这场口水仗,非要争个谁对谁错,你死我活。
我只想说:
”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看,为啥要一棒子打死?“
那些说知识付费不好、让你产生焦虑的人,我就不信你自己读书啃大部头就不焦虑了。
那些否定某些知识平台,对内容提炼这事嗤之以鼻的,我就不信你自己能有耐心和能力真的花上 200 多个小时只为打磨一篇稿子?只为了把一件事儿讲清楚让更多读者易于吸收?
你不会游泳,还偏偏赖大海水深。
难道你没听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当你的学习力和能力没达到快速吸收的境界时,非要一口气吃个胖子,然后还要赖人家给你的多,这是什么道理?
是,我理解大多数人从小都是填鸭式教育被”喂“大的,给多少吃多少,这确实是长期思维定式导致的,但要改的难道不是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主动思考、甄别信息的能力吗?
没有学习能力不是你的错,但是让”知识焦虑”替你背锅就是你的不对了吧。
我虽然不是得到的员工,但作为得到外协作者,和得到的品控团队打磨几次稿子下来,我深深的被得到团队折服了。
有一次,和主编打磨稿子,硬生生快被逼哭了,我从没见过如此严格和处女座的团队,大到整体框架设置、再到知识增量提炼、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每个细节都要来回修改、打磨。
其中一个稿子来来回回我改了十遍,最终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书中最最精华的 20% 以及所有相关知识凝练成 20 多分钟的音频。
后来,我把这篇稿子的所有 1-10 版本改稿建了一个文件夹放在电脑桌面上,起了个名字叫”死磕使人进步“
我用它来提醒自己,以后无论做任何事,要有死磕精神。
这是得到团队教会我的,而我也敢拍着胸脯证明,罗胖所说的得到 APP 里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经过十几位知识匠人,通过 200 多个小时打磨出来的。这句不虚。
一个想方设法恨不得把自己所有时间都用来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知识的团队竟然被说是”骗局“?
我也真是不理解。
如果真要说是谁骗了你,我觉得你第一个要找它算账的就是你的认知!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你的认知骗了你。
什么认知?
认为“信息太多会产生焦虑,焦虑使人无法更好的吸收知识”
认为”读书就是要一页一页慢啃细嚼的“
认为“只有经过10000小时的技能打磨,才敢跨入一个新领域、新行业”
接下来,咱们一个一个说,到底这些认知是如何骗了你的。
一、信息太多会产生焦虑,焦虑使人无法更好的吸收知识?
解骗局之前,先说一个心理现象,叫“基本归因错误”相信大家都听过。
说的是,人们在归因的时候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品质问题,一种是环境问题。
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特别容易从品质的角度来分析,而我们在看自己的时候就经常从环境角度来分析。
比如说别人和你约会迟到了,你会怎么想:“不守时,没素质,爹妈小时候没教好……”自己跟别人约会自己迟到了,你会怎么想:“堵车,交通……”
说白了就是,当你干不好一件事情、或者做错什么事的时候,你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我的错”
所以,才会有这段时间知识焦虑刷屏的文章。
因为有太多人都赞同“我学不会、我焦虑,不是我得错,是知识服务商的错”
其实,并不是知识服务商让你产生焦虑,你焦虑的原因在于“你想学,又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没能力提高吸收知识内化的速度,于是你自责、你恨自己为什么不能赶快成长。
但你又吃不了苦,下不了狠手死磕自己,最后,你选择了一种让心理上更轻松的方式,让别人替你背了锅。
心理现象说完了,“信息太多产生焦虑”的骗局也解完了。
接下来,再说说“焦虑使人无法更好吸收知识你”这个骗局。
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学习吸收慢是因为信息太多产生焦虑,焦虑使人产生情绪,从而无法更好吸收。
但实际情况是,人越是焦虑,才越有创造性。
因为焦虑,才会想要精进啊,要不然为啥整个互联网的小编都在劝你跳出舒适区?
跳出来之后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焦虑”问题啊,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为啥要跳?
一项心理学实验指出——知识和创造性与焦虑具有正相关。
所以,敏感才能感觉到变化、有才华才会有得选择,而追求自由的人倾向于把握自己的生活。这种人就是爱折腾,爱ZUO的人。
舞台一定是留给那些即使焦虑也有勇气向前冲的人的,如果练焦虑都抵抗不了,为啥要揽瓷器活?
二、读书就是要一页一页慢啃细嚼的?
很多人反对快速阅读,反对快速学习,认为书就是要一页一页慢慢读的。
我不反对慢慢读,但我反对什么书都慢慢读。
有些经典确实需要好推敲、一辈子都一部经典都不为过,我也真的见过有些人活到 30 岁只读了红楼梦,反反复复读了 30 多遍。
这样的人令我们敬佩,但如果你把所有书都按照这个套路去读,我只能说:你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读书也讲姿态,有些人跪着读、有些人俯视读。
从小我们受的教育是尊重书本、尊重教材、尊重标准答案。所以大部分是跪着读书。
这种姿态读书带来的坏处是:”有些书年代久远,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有限的知识写出来的,很多年后,一些内容和知识已经不适用这个时代了,甚至有些认知已经被推翻“
如果什么书你都跪着读,作者说啥都对、讲个方法你就叫好,那你将永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人类在进化,工具在进化,但大部分人却不肯在”读书“这件事上进化。
有些经典书籍我们是应该静下心来,关掉网络,好好研究一段时间。但现在市面上大部分书都是方法论、讲道理的。
这种方法论书籍如果你也按照读经典的方式一页一页读,没准当你读完了,这个方法却早已经不适用这个快速变换的时代了。
所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一本书在 10 分钟之内都没讲清楚它主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就是不值得读的。是浪费你的时间的。就应该果断撇掉。
相比于跪着读书,在这个时代我更建议大家像皇帝一样阅读。
就给每本书 10 分钟时间,如果翻上 10 分钟都没看到点干货或者新知识,要么作者废话太多、要么知识已经陈旧过时。
根据帕累托法则,一本书 80% 的内容都是用来说明 20% 的重要观点和信息。
所以,你只需要快速找到并掌握那 20%,你就相当于看过 80%的内容了。
那么如何快速找到并掌握 20% 的精华呢?我之前强烈推荐过一门精品课,是张凯老师的快速阅读。
我听完之后,收益非常大,现在再次推荐。
三、只有经过 10000 小时的技能打磨,才敢跨入一个新领域、新行业?
最后一个欺骗我们的认知就是 10000 小时理论。这个理论挡住了大部分人想要尝试新领域的路。
每当我们想要跨界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总有人在旁边说:”不行啊,没个1万小时的修炼,根本别想干这行······“
每当我们想学习一个新技能时,你也会经常看到那些吓唬人的文章说:”至少要练习1万小时以上“
其实,1万小时并没错,要想精通一门技艺做到超过全世界90%的人,那必须1万小时的苦练。
但很多人把1万小时理论用错了地方。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掌握快速入门的技巧就可以了,根本不用1万小时.
据统计,最快20小时就足以进入一个新领域,了解入门知识。
记得之前从建筑行业跨界新媒体时,我既要写稿子,又要自己排版,封面图也要自己做。
因为不会PS,没办法做好看的封面图,于是给做设计的朋友打了个电话请他吃饭,交换的条件就是教我PS 。
我把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我想用PS做什么的需求告诉朋友,一顿饭的功夫,朋友教了我如何用PS实现我想要的呈现的功能。
结果, PS一直用到现在。图也做了十几个了。
无论工具还是技能,说到底都是要用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要掌握最关键的几个知识点或者几个方法就完全可以驾驭或者掌握一门技术了。
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断熟练和精通的过程了。
所以,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别被1万小时理论吓得止步不前了。该勇猛勇猛,该精进精进。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学会快速学习,你可以接触任何领域。
如果仅仅盯着1万小时理论,做个PPT要练1万小时、用个PS要练1万小时,等都练会了,可能PPT和PS已经成了上世纪的老古董软件了。
记住:永远以目标为导向,知道结果是什么,如何快速达到。
不要拘泥于中间的形式是用了1万小时理论、还是其他快速学习的方法。
学习跟猫抓耗子一样,无论好猫坏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在学习里,甭管用什么方法,学会的人总是有恃无恐的,只有那些学不会的,才把罪扣在知识焦虑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