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望将什么教给你的孩子?
这是一系列短篇,写作动力源于最近读了Ray Dalio的《原则》一书,颇有感触,想起生活中那些曾让我后悔莫及的一幕幕,和那些自感可以吹一年的犀利操作,忽然有了分享的欲望。
本系列篇幅较短,更接地气,适合编成枕边故事,平行于长篇的思辨日记。我们每个人,欢迎投稿,告诉我你们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对某种行为逻辑的理解,生活中一些do's & don'ts等等。以及如果想针对某个短篇内容深入探讨,欢迎留言。
丛林的眼光
用有强大的能力保持始终的敬仰和向往,对将导致自食其果而落后的行为始终鄙夷;但对所有人保持至少人道主义的同情。
对这个话题最初的印象来自童年时看过的一个TVB剧,名字叫做《新鲜人》。剧的主线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的钢琴老师在主角参加钢琴比赛之前对他说了一番话“钢琴界称为鬼手的艾斯坦,他和我一样,最看不起那些差劲的人”
当时未能明白当中含义,直到后来,才逐渐了解了。契机,当然就是遇到了有类似想法的人。这个人,暂且称之为A君吧。
平日里,与A君熟络,共同话题与爱好也有很多,默契度很高。在一项我们都喜欢的集体游戏上,A君显然天分与技术都更高,相较之下,我的水平略显不足。游戏当中,我常因为一些失误,遭到了A君指责,而A君的语气常常是冰冷和严厉的。每每这种时候,我总是有一种与他似乎只是陌生人的错觉。游戏里游戏外,情感落差甚是让人难受,原本愉悦的游戏过程,似乎突然蒙上了灰。
然而,只要稍微注意就能发现A君对于更善于游戏的人表现出了非常虚心和友好的态度,尽管自身水平已经超越平均,A君却没有停止,不断磨练技艺。而后,我逐渐了解了,这或许是一种打心底里对“软弱”和“无能”的恐惧。
大概就是这样,由于对无能的强烈恐惧,A君潜意识里自然生发出来了某种对力量的崇拜,太想接近强有力的存在,又害怕自己堕入到无能之辈的行列,会时常战战兢兢,又不自主地感到焦虑。而这种想法常常无法局限在一己之内,外溢出来就会变成对他人的要求。也就表现为,对强者的赏识和崇拜和对弱者的冷漠。
受到这样的对待,我当时确实是略有不爽的,但尝试理解之后我竟然发现这样的想法是如此容易让人着迷——太“酷”了。
古往今来,很多从不放弃,最终在某些领域攀到顶峰,终于“一览众山小”的人,背后,是否可能是因为“不敢放弃”呢?不一定为名、为利,而只是一种打心底对“更进一步”的“艳羡”,以至于到了疯魔的地步?说不清为什么,就是一旦发现自己无所长进,就自觉芒刺在背,坐立不安?是不是对一个领域对钻研到了痴迷的地步,纯粹地为了钻研而越陷越深,丝毫没有二心?
痛苦当然是这些人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目标,当然是永远无法达到都,但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极有分量的么?——当然是的。
保持这样的心境,可能才是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丛林里面活下来的唯一的办法。世界变化很快,快得没有人能在不上进的情况下追上大时代的脚步。然而,上进显然是逆人性的。人性天然追求的是“愉悦”,而不是努力。为了给自己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为了生存”这个理由是不够的,“比XXX更好”的比较之心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不妨试试,去追求完美?
好几次回到高中的学校给孩子们讲高考的经验,每次让我最引以为豪的“理论”则是每次我信誓旦旦跟孩子们说出的“去追求满分吧”。没有什么目标能让你笔耕不辍勤奋不息不是么,无论是与他人的竞争还是为了考上某个特定的学校。那么我们不妨,追求满分吧,只要一直将自己定位在750分(广东满分是750分),那么我们还担心没有动力吗?而既然750分没有可能达到,那我们还会觉得沮丧吗?不会的。我们只会在一次次冲击里面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愉悦感!
这样看待生活,难道不是一种幸福的方式么?——我认为是的。
那么问题来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是对他人造成的情感上的叮咬感的理由。稍作思忖之后,发现也不难解决,关键点,就在“对事不对人”这一句上。
每个人都有追求记忆日臻完美的权利,但更应该尊重别人选择仅是为了获得愉悦或同样追求技艺进步的权利。每个人因为天赋在同样的项目上的前进速度天然地会分出快慢。对于慢的人我们难道应该厌恶吗?显然不是的。对于本来就没有追求的人我们应该取笑吗?也不合理。我们应该厌恶的,是行为上不思进取因而后退,却似乎有一颗进取的心而埋怨的人不是么?
因此最后归结成句,我们应该赞赏的,自觉履行的,鄙夷的,告诫自己不可的,都是某种行为罢了。
对强大的力量保持敬仰和向往,对自食其果的落后表示鄙视,大概算得上是一个正确的三观了。那对人呢?
人与人联结,形成链条,链条交错,织成社会,社会扩散,交叠后成为我们每天面对的世界,这是我们作为人类和其它所有存在的以及或存在的物种的巨大差别。而显然在这样的世界里,对每一个其它个体,我们都不需要也不必要秉承“绝对正确客观”的对待方式。因此,对他人,我们应该是充满怜悯的,至少,能保持人道主义程度的善良。
如果有人因为天分差异而难以突破,肯定和扶持不过分内之事,何乐不为?实无必要用对事的标准嫁接于“对人”之上。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告诉所有人,不是么?
所以最后,这一条“原则”,我总结为文首那句话,“用有强大的能力保持始终的敬仰和向往,对将导致自食其果而落后的行为始终鄙夷;但对所有人保持至少人道主义的同情。”
只有这样,大概才能算是一个自知的,又温柔的人吧。
想了半天,我把这个叫做“丛林的眼光”,脱胎自“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在百度百科里面的含义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这个法则是残酷的,令人恐惧因而根本无法停止前进的。丛林的眼光,就是从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出发点,混入一点人性吧——在残酷的世界里,我们不妨依旧保持对他人的温柔,对世界的善待吧。
谢谢阅读!
Congratulations @sweetlovers! You received a personal award!
Click here to view your Board
Congratulations @sweetlovers! You received a personal award!
You can view your badges on your Steem Board and compare to others on the Steem Ranking
Vote for @Steemitboard as a witness to get one more award and increased upv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