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恋类型」,网络上有哪些常见的错误解读或理解?
主要是把一些概念极端化了,也有些概念有点模糊。
说的最多的回避型依恋:
我感觉在网上“回避型依恋”“自恋人格障碍”都是属于某种渣男/女的黑暗人格一样。
自私,薄情,极端利己主义……实际上回避型依恋的人有些只是有事了才喜欢一个人待着,平时社交能力不一定差;有些在恋爱里给人感觉有点无趣,但会对感情负责;不少人很讨厌改变,所以特别怕分手……回避型依恋的人是有爱人的能力的,只是总体上对细微的情感不太敏感,做事多,说话少。
如果能在关系里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能感觉被接纳,会反思自己的一些决定和行为,也能拥有比较有质量的关系。还有回避型人格其实属于边缘人格障碍的一种,依恋风格更接近创伤型/恐惧型/紊乱型依恋(都是一种),这类人会有明显(甚至极端的)的回避社交、害怕批评和自卑……
焦虑型依恋:也叫迷恋型依恋,核心问题其实是自主性发展不足。改变的方向不是怎么让人不焦虑,而是需要给心智留出空间,注意别人没那么需要自己不等于要抛弃自己,理解别人背后是什么状态;学着注意自己身上的资源;对自己的感受多一些整理、归纳,把情绪整理成稳定的情感。
安全型依恋: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相对更能创造合作性关系。不过也不罕见,在人群里占比有60%以上。还有一个和大家刻板行为不同的是: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的孩子通常不安全型依恋更多,如果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孩子安全型依恋的概率会降低到30%左右,因为担心经济问题的人通常更没精力关注孩子的感受。
再就是:人的依恋类型和需要适应的生活状态有关,不同的依恋类型有各自更适应的环境。安全型依恋其实对很多极端环境没有那么多适应机制,比如遇到回应太少的养育者容易抑郁;遇到没规律的养育者容易变得更冷漠、孤独。
创伤型依恋:名字太多了,导致网上经常定义不明。核心问题在于从小到大不得不依赖给自己心理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养育者——换句话说心理上都有比较严重的被虐待史。
主要问题有依恋系统和应对创伤的应激系统会同时激活,既害怕被抛弃,也害怕被伤害。还有心理连续性受损,成长过程中有大量无法消化的问题,以致于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认知:身体暴力,更主要是无法确定养育者的状态,和自己的状态;性剥削,伴随很多羞耻、忽视、甚至快感;接触太多让人反感的东西,比如恶心、死亡、羞辱,极端拒绝……
成年之后,出问题的多会表现在预警系统和应对机制方面:预警系统过于敏感,让人感觉危险无处不在,有时会误解别人的意思;应对机制有些是向外攻击、贬低别人,有些是极端的讨好、顺从别人,或者僵硬、什么都做不了。也和边缘人格障碍有高相关性。
最后,依恋理论在人行为模式方面预测的效度比较高,也有不少询证研究,不过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发展性问题,可以后天重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