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差一点就形成三国鼎立

in #cn7 years ago (edited)

秦朝末年,七国后人重拾旧山河,群雄逐鹿豪杰四起。

在这个沧海横流、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有一个史记评价“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国士无双”的兵仙战神诞生了,

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刘邦曾赞:“战必胜,攻必取”,以一己之威,打下了汉朝的大半江山,他就是“王侯将相一人全任”的千奇才韩信。

201212071125443135.jpg

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决定历史关键时刻的伟大时代。韩信平定齐国后,自立为齐王,当时汉王刘邦虽然不满,但天下局势未定,而且此时刘邦正在荥阳受到项羽的围困岌岌可危,于是顺水推舟派人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趁势又大败楚国几十万生力军,项羽到此时才知道韩信的才华,大势已危,

他派武涉前来劝说韩信:天下人都不满秦朝的暴政,所以群雄合力灭了秦国,各诸侯约定分封而治,互不干扰。汉王却不断掠夺别人的领土,他不吞并整个天下,绝不肯罢休。

而且汉王为人奸诈,曾数次落到项王的手中,是项王的怜悯,不忍心杀之才放了他,但是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虽然您现在和汉王的关系情同手足,那只是因为项王还活着,汉王不得不忌惮还有利用价值的齐王您。

如今楚汉相争,决定天下走势的是您,您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胜。假如项王被消灭,下一下就轮到您了,您本来和项王就有旧交情,为什么不保持中立三分天下呢?

武涉说的句句言中要害:

1、刘邦是个野心很大的人,夺取天下后绝对容不下韩信;

2、刘邦的人品不可信,背信弃义过河拆桥;

3、功高震主的韩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刘邦的对手项羽还活着

4、现在是韩信脱离刘邦,自立称霸的最佳时机。

武涉对于局势判断的惊人准确,后来都一一应验了。可惜当时的武涉仅仅是停留在泛泛而谈,并没有配合使用具体的离间计,例如皇太极离间袁崇焕和崇祯的手段。

这样的纸上谈兵当然打动不了深受刘邦赏识提拔,有知遇之恩的韩信,韩信当年在项羽麾下怀才不遇恐怕也是一个心结。

武涉说服不了韩信,韩信的谋士蒯通也不肯放过这个机会:“楚汉相争,祸乱天下,百姓之苦,非圣贤不能平息。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和楚军相战,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智尽勇乏……

这样无能的主帅怎么能比得上贤达圣明的齐王您呢?

刘、项二王之命均悬于齐王的手上,不如让楚汉保持势均力敌,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而齐王以富饶的齐国和燕赵为根据地,出兵收复楚汉势力不及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平息战乱,分封诸侯,齐王就会一呼天下应。如果错过这个上天赐予的时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叛主忘恩呢?”

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结下生死之交,后来却为了利益反目成仇,互相残杀,原因何在?因为人的欲望会改变本性、所以说人心难测。

你现在与汉王的关系远远比不上张耳和陈馀的交情,但你和刘邦的利益矛盾却远胜于张耳陈馀的矛盾。大夫文种帮助勾践复兴越国,功成名立后却遭杀害。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欲建万世基业,勿拘小节,勿计小失……

韩信心弦似乎被掀起了一丝涟漪,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然而这一考虑就再也没有结果

优柔寡断的韩信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蒯通三分天下的计策。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韩信因罪被贬为淮阴侯,后又因莫须有的谋反而被处死,时年35岁。韩信临终之时,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

韩信打来的汉家天下最后窃据胜果的却是不善带兵打仗的刘邦,

秦朝之后,本来汉楚齐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改变了历史走向,假如你是不世奇才韩信,你会怎么选择呢?

假如韩信背叛刘邦,后世会怎么评价韩信?会和三姓家奴吕布一样背负千古污名吗?

781b309edb304063bb5736df3ecd6646.jpeg

Sort:  

我若是韩信我便是王..哈哈

我也是这么想的,成大事者必先舍却妇人之仁

韩信有点可惜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2
TRX 0.25
JST 0.039
BTC 95470.30
ETH 3313.37
USDT 1.00
SBD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