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美学的发展历程

in #cn3 years ago

彦军在《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发展状貌》一文中,没有使用“当代”一词,他直接从王国维讲到朱良志,把这一百年划归为“现代”。并且认为这一百年的生命美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建构期集中于20世纪前半段, 最具代表性的美学家是王国维、宗白华和方东美。这一时期呈现出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些学者的生命美学思想经历了自西向东的内在迁移过程;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发展期在时间上集中于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有黎启全、封孝伦和潘知常, 呈现出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些学者在立足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了相当自觉的阐释, 使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具有体系建构的自觉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建构期。这一时期, 对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理论突破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学者是朱良志。
很难说这种划分没有道理,但它显然粗糙了些,没法凸显中国生命美学的“当代性”。虽然说“当代性”很难把握,但仔细研读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多少还是能够言说的。潘知常关于生命的“现代视界”、封孝伦关于生命的“三重结构”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性”。
“当代中国”这个概念清楚明白,不言而喻。如果仅仅考虑时间因素,也就简单了,倘若还要考虑到时代性质和特点,那就复杂了。比如,“当代”和“当代性”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代”纯属时间概念,一个活着的人不可能不生活在“当代”;但一个活着的人很可能没有“当代性”。
关于“当代中国”的分期问题,刘悦笛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导言中专门作了分析。但奇怪的是他一方面声明将1949年以后60年的美学史笼统的称为“当代中国美学史”,并说这是基于对历史的如下划分:
1840-1918年:“中国近代美学史”
1919-1948年:“中国现代美学史”
1949-2009年:“中国当代美学史”
按照这种划分,“中国当代美学史”到2009年就结束了,之后的10年怎么算?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历史分期标准中,刘悦笛把这10年称为“新10年美学” 。他采用了两种分期标准,也就是说,他把1949年到2009年的六十年笼统的称为“当代中国美学史”,把2009年到2019年称为“新十年美学”。为何这样分期,有何必要这样分期,笔者没整明白。
我认为“当代”、“现代”等词语都是具有时间延展性的概念。它以作者为原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延伸。“我”肯定是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再过二十年,仍然是生活在当代的人。但是王国维我们就无法说他是当代人了。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已经超出我们感官直接感知的范围。可见,“当代”一词有一个基本的含义,那就是以作者为中心,可以直接感知感受的时间阶段。历史学家原则上是按照时代的性质来划分时间段的,总是喜欢寻找一个显著的事件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起点或终点。1949年符合历史学家的喜好,作为当代历史的起点,是无可厚非的。毫无疑问,王国维曾经也是“当代人”,是他那个时代的当代人。因此,这些词语显然具有相对性,并没有一个耶稣纪元似的绝对的起点。
简单地说,我们所说的“当代中国”就是指1949年延续至今的七十余年时间的中国。这个当代七十年,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开前三十年和改开后四十年。对生命美学而言,改开前三十年几乎无话可说,因此,本文所说的“当代中国生命美学”就从1980年算起。从1980年至今,恰好四十年,正好与改革开放时期一致,也正好与第三次美学大讨论的时间相一致,迄今已有四十年。这四十年既是美学大发展的四十年,也是生命美学从王国维、鲁迅、宗白华等人的生命美学土壤中汲取养分并在与实践美学论战中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的四十年。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以潘知常首创并阐述的生命美学为主,以其他学者阐述的生命美学为辅。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生命美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做如下的分期:
1、草创期(1980-1990),在实践美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过程中,一种关于生命的异质因素悄然孕育,潜滋暗长。
2、成型期(1991-2000),以潘知常《生命美学》出版为标志,当代中国生命美学正式登上中国美学舞台。
3、兴盛期(2001-2015),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生命美学的生命力日渐兴盛,枝繁叶茂。
4、拓展期(2016-2021),以范藻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文章《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为标志,生命美学已然成为一个美学新学派。
这个分期一方面考虑到了生命美学的发展事实,另一方面也兼顾到当代中国生命美学自己的特质,尤其是潘知常教授对生命美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1
TRX 0.24
JST 0.038
BTC 101630.42
ETH 3205.36
SBD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