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ONT的HUB,能更好的解决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吗?

in #cn6 years ago

ONT.png
最近一直在忽悠程序员加入Tezos的团队,身边的朋友忽悠了个遍,能从BAT里面出来,下海到区块链创业的人真是不多。后来在社区广而告之,有很多小伙伴找上门来,但很多聊着聊着就黄了,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判断小伙伴的技能水平。

整个过程就像找女朋友,你妈给你介绍邻居家二大爷侄子的小学同学的同窗室友,说长相甜美家境又好,可我哪判断得了,大家说我是先去耍流氓还是去谈恋爱。



陌生人的信任问题一直是个问题,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更一直是一个问题。

按照邓巴理论,一个人的社交属性顶多维持在150人左右的范围,这些人可以认为是了解、知悉的。但我们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上,更多碰到的是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可能会和我们谈巨资的生意,或是在未来会有更加亲密的关系,但当这些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基本没有参照人做出判断。

HUB,Human Trust Protocol,提出来一个声望指数的概念,来解决诸如此类的信任问题。最近在研读这个项目的白皮书,发现挺有意思,和大家分享这其中的解决方案。


先说问题。

信任问题一直都存在,现在的世界也一直在寻求更完美的解决办法。个人征信应该算很早的一个数据指标,依据的就是你个人在国家银行系统里面的债务情况,应用最广泛在银行贷款上。接下来发展起来的是支付宝芝麻信用分,他让我们能免押金居住酒店,免押金骑共享单车,把信用到信任的体系带到了更广泛的生活中。

但现在的信用体系建立和推广步履维艰。大家的数据都掌控在不同企业手中,社交数据在腾讯,购物数据在淘宝,知识数据在知乎,技能数据在猪八戒等,然后每家企业都想做自己的声望指数,还企图吞并所有数据做大一统,你说阿里做芝麻信用,腾讯会同意吗?

况且各家的数据并不透明,是否有失公允先不说,他们拿着我们的数据赚钱就不能忍了。我们为什么要让这些企业用本来属于我们的数据来评价我们自己呢?自己的能力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吗?所以现实体系中的中心化公司,做声望指数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我们看区块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HUB做了一个底层信任公链,它允许任何开发者在上面创建可以产生信用数据的应用,来统一输出一个透明的,没有公允的声望数值。其实对标的就是ONT,他们都要联合开发者把散落在世界各个中心化公司的数据都搬到链上来,然后依靠链上统一的计算规范算出来人的声望值,此声望值可以指导所有人后续的工作、生活。



看过黑镜的朋友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剧中有这么一幕,在未来的世界里面,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数字标签,这个数字标签代表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数字高的人可以进入上流社会,数字低的人则需要每天在系统中完成任务才可以撑起温饱。

HUB要创造的世界和电影中臆想的场景极其相似。在HUB上,可以有无数的app,技能类的、设计类的、征信类的,每个人在这些app上完成相应的任务都会被记录下来,依据结果好坏而获得相应的声望积分。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接到了一个新的设计任务,你很好的完成了并且获得了雇主很好的评价,那么你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声望积分(APP设置),同时,越高的声望积分又可以去接受更高门槛的任务,同滚雪球似的增长。

你的设计声望会随着你到任何的场合,你可以授权设计会议作为参与门票,你也可以授权到社交场做面子工程。总之,你可以自由掌控你的声望数据,来获得相应的收入。


看似美好的想法,为什么HUB能实现?亦或者是为什么区块链能实现?

伟大的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这种Token的价值网络创造出了区块链这种天生的激励模型。在解决为什么大家都来HUB拿声望、为什么开发者都来这里创建任务这些问题上,HUB使用的激励模型和币乎、steemit方向相同,但细节却不同。

起初,Token会被用来激励用户和开发者来创建、使用系统,这是初始激励,和BTC挖矿的难度调整并无二异,而且BTC每四年数量衰减,HUB借鉴了此想法,后续的用户激励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没有。


然后,Token在系统之中需要有正向的运行,防止一些攻击、刷量、买分的情况出现。HUB创造了一种抵押的体系。

抵押体系是有理论和实现的双向支撑,可以有效防止作恶。Bitshares上使用抵押生成锚定货币,Tezos使用抵押防止节点作恶,同样,在HUB上,用户为了获得声望是要参加任务的,或者说是工作,但是为了防止像信息互联网时代无门槛的信息泛滥,HUB要求所有参与人都要抵押HUB来获得工作的权限。

因为很多现实中的任务有主观性,导致声望获得的时候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摩擦。例如一项设计工作,设计师觉得创意很棒,但要求方一直不满意,最后双方僵持不下,需要有中间方来仲裁,如果要求方胜诉,那么设计师可能要损失他的抵押。所以抵押策略实际上是让所有人的作恶成本提高了,同时激励用户尽可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对应的声望值。



HUB用初始激励和抵押两套激励来保证模型能运行起来。但同样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声望值的设定是APP的开发者来设定,如果多个同样的app,每个声望值都不一样,难道每个声望值还要带个出场标签吗?

而且app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仲裁的问题,主观的因素一多,如果大家不认同主观,那只能是仲裁,但谁来仲裁,现实中有法官,法官依法裁定,但多少带点主观。HUB的app里面,谁来仲裁?任务制定者?开发者?或者是里面已经比较有威信的人?

当然仲裁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帮人,依据不同的任务的情况定。而也不是所有的任务都需要仲裁,仲裁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简单的task是不需要仲裁的,而且仲裁人会得到报酬,报酬可以从抵押里来也可以是额外的报酬,这点Hub给的答案并不是很明确。



所以,能看到的是,HUB只是搭了一个基础框架,这套框架并不成熟也没有经过实践所磨砺,我们企图一家初创企业,也就是二十来人,能把现实世界中所有的APP模型和对应的业务想完善,那也太天方夜谭了。所以才有了HUB中设计的激励生态,相当于一个开源平台,只有越来也多的开发者进行开发,完善,这个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繁荣。

HUB有可能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架构,并与ONT竞争,不同的是,因为来自于Linkin创始人的关系,HUB发力于工作社交,也准备做出一个HUB APP作为承载声望的第一个示例。不过这块的世界还很大,ONT和HUB的竞争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能催促整个市场更加成熟。加上ONT在二级市场上表现的如此之好,不难看出大家对HUB的期待了。



未来很远,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未来的世界会很不一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区块链卡咩

欢迎关注本人微博:比特币卡咩

希望交流的朋友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kamiesheep

Sort:  

我觉得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是蹭热点,急匆匆的上线了,现在看的我眼花缭乱,也分不清哪个是好项目了。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1
TRX 0.20
JST 0.033
BTC 91905.77
ETH 3091.66
USDT 1.00
SBD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