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主管?

in #cn7 years ago


已故的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經理人的產出=他直接管轄的部門產出+他間接影響所及的部門產出

我個人比較喜歡把這句話解釋成

一個經理人(管理者、領導者)真正的產品不是公司的產品,而是他底下的團隊

在我當青旅的管家的那段時間,是我第一次實際當個管理者的角色。在青旅工作期間,與我一起工作的小幫手們來來去去的,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有不同的表現。

有些人總是能夠快速的在時間內(甚至更快)把交辦的工作結束;而有些人則是動作比較慢、或是結果不如我預期。

我常會思考:「為什麼小幫手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是我的問題還是小幫手的問題?」、「如果是我的問題,那我做錯了什麼?」、「如果是小幫手的問題,那我又能夠做些什麼?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

甚至也會有小幫手質疑我:「啊你當初不是說要XXX,你怎麼沒有XXX?」

後來我逐漸體悟到了,原來我的小幫手們表現不如我的預期,全部的責任都是在我,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來解決這些問題。

幾經思考,我得出了三個會讓小幫手(或是部屬)在青旅表現不好的原因。而在我成為別人的部屬時,我也發現這三個原因同樣適用。這三個原因分別是,

  1. 我在面試的時候就找到不適合的人
  2. 我沒有以身作則
  3. 我的指令不夠明確

在面試的時候就找到不適合的人

每個組織都會有不同的文化,有些人能力很傑出,但在某些組織表現不好,有時候跟能力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有可能是不適應組織的文化和做法。

當一個組織招了一個不適合的人進來是危險的,因為有很大的程度我們沒辦法改變對方、讓對方融入這個群體。

只要想一下那些關係和血緣親近—「父母無法教養小孩、伴侶沒辦法改變自己的伴侶」,但卻依舊無法改變身邊的人的例子你就知道,要改變別人是有多麽困難,更不用說是公司和員工的關係。

所以一開始就應該盡可能的找到適合的人選。當然,招聘這件事情也應該是要有方法論的,像是我個人就會有自己的方法論去篩選技能和人格特質。

技能:找那些有完整作品集的人
人格特質:喜好學習、成長快速的人

我沒有以身作則

一個業務經理在工作時打私人電話的同時,也傳達給他的部屬「上班時可以打私人電話」的訊息;相反地,一個經理人如果做事認真,對周遭的人也有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一個主管每天交辦一大堆事項,員工在下面忙得死去活來、甚至晚上加班。但是主管看起來很輕鬆,時間到就下班,平常也不知道在忙什麼。

如果平常上班是這種場景,我想大概很多人都很難服氣吧?所以我總是加倍的要求我自己,讓自己成為其他人的表率。

另一方面,如果我發現主管過得很輕鬆,感覺沒什麼處理事情的壓力、或是跟部屬共患難的意願,那就代表了主管忽視了員工的情緒,也忽視了員工的情緒會影響團隊工作的產出這件事實。

長久下來一定會出問題。

我的指令不夠明確

“ 艦載電腦實用而有效地保證輪船安全航行。然而,電腦的輸出資訊是否準確,取決於輸入資訊是否準確。 ”
— 英國海上事故調查局(Marin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ranch),《霍伊格·大阪貨輪事故簡報》

電腦不是萬能的,如果你輸入錯誤的資訊,輸出的資訊很難是正確的。同樣的,如果你給別人的指令不明確,那難保別人會錯誤解讀你的意思。

在工作上最可怕的場景之一,就是主管給了你模稜兩可的任務,叫你把結果交出來給他。而當你千辛萬苦地把任務完成後,他才告訴你:「這不是我想要的,你怎麼沒有先問清楚在做?」

溝通一直都是雙向的,如果有一方最終得到的結論不正確,往往只有兩個原因

  1. 説的人沒說清楚
  2. 聽的人沒搞清楚

如果主管自己沒說清楚,那毫無疑問是主管的問題;如果部屬真的沒聽懂,主管也應該盡可能的協助對方了解。

成為一個更好的管理者

當人在面對壓力,或是被可能被指責錯誤時,往往大腦的防衛機制就會開啟,開始試圖推卸並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

問題發生時,管理者不應該急著咎責、拉下面的人當戰犯,而是應該思考「自己」究竟有什麼地方做錯了,才會造成目前的窘境。因為一個團隊的最終決策權,基本上都掌握在管理者身上。

要成為一個更好的管理者,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開始學著承擔團隊的責任,接著就是要為團隊們剷除障礙,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的快速前進。

別忘了,管理者的產品是團隊本身、而不是產品。團隊的好壞和產出,才是評價一個管理者最好的方法。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1
TRX 0.20
JST 0.034
BTC 91785.29
ETH 3117.82
USDT 1.00
SBD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