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先谢郑民华
1.一谢郑民华
说到感谢,今天想说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集采药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有人说,也不是第一次有人在心里默默地思考,但是第一次有人在两会上当做一个涉及老百姓生命安全的提案给提出来了。光是这个态度,已经值得全国病友以及普通人说一声谢谢了。该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的牵头起草者,名叫郑民华。他是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没错,就是大家在看新闻的时候总是能看到的那个头衔“专家”。区别在于,这是老百姓钦佩的真专家,敢讲话、敢发声、敢于协商,就和连年为改革北京汽车摇号政策的政协委员张连起一样,他们配得上老百姓说一声谢谢。郑民华主任的提案聚焦于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集采药物价格便宜,但效果不稳定”。这样的说法其实已经是非常非常委婉的了。郑民华主任后面又举了几个例子: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这样一说,就算不是病友的普通人也能理解他在说什么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2.二谢医生群体表面看,问题出在药品质量上面。国家在财政收缩、医保报销支出却连年上升的这个“必然矛盾”面前,推出了“集采”政策,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让患者及其家庭在尽量低的药品支出情况下得到必要的治疗。本质上是要让医保支付在尽量低的支出情况下覆盖更多的患者家庭。这从常识上来讲显然是不太能够成立的,既要又要嘛。但通过众所周知的“灵魂谈判”,这个目标居然神奇地达成了——药厂被医保局的谈判代表软硬兼施、高举高打,举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不得不做出让步,药价不断下降,因此而进入医保目录,医院里的医生“必须”给病人开这种低价药品。理由都是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然而,矛盾本身并不是一项政治性的任务,疾病也不像普通人那么“听话”,不会因为表面上欣欣向荣就消失不见……于是,医生群体普遍体会到了——矛盾越来越尖锐。一方面,病人吃了低价药,效果不好。没得病没住院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但凡家里有老病号的人都能明显体会到这种变化,比如常年三高的老爷子,去年底以来忽然控不住了,家里人一问才知道换药了,换成集采药了……另一方面,病人想开以前常吃的药,医生也没办法给开,因为不在医保目录里面了……大量病患怨声载道,说实在不行我自费,您就给我开就行,医生无奈地摇摇头,医院里也没这种药了……问题是很多药是处方药,医生不开您上外面有钱都没法买,这不是死循环嘛……这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说这个矛盾不断地被推高,病人们用命去抱怨,医生们跟着受气。其实临床医生都知道是咋回事,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药品和国足一样,行就是行,不行的话它就是不行,这不是精神胜利法,疾病是物理化学,不是开会讲话。医生群体事实上充当了矛盾冲击的第一道围栏,这道围栏原本是向内的、向着病患的,现在被迫改成向外,让他们对着病患……患者骂几句也就算了,关键是它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相悖,给病人开出一种明知道没用的“药”,把医生当啥了?忍受着这样的矛盾情绪而工作,由内而外地受到煎熬,患者真的该对这些无辜又折磨的医生说声谢谢,他们比病患的煎熬还要更甚。
3.三谢舆论时代于是,终于有医生站出来讲话了。郑民华主任这个提案代表的不仅是二十位联名医生代表,更是全国近500万执业医师群体,而在他们身后则是3亿人次的住院者以及更多更多的病患家属。说这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点都不为过。所以也感谢这个舆论时代,当大专家终于出来讲真话的时候,这个话题就意味着进入了最高决策的视野,不得不重视了。国家医保局表态即刻赶赴上海与医生群体当面探讨“集采药品质量”这一问题。有人说,不是药品质量吗?咋是国家医保局出面?其实是国家医保局牵头,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一起“华山论剑”。因为药品集采这件事,就是由医保局主抓的,这看似是一个医学问题,其实不是,它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据我所知,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国超一线城市的医疗专家们都很关注这件事。郑民华主任并不是一棵独木,他的身后是一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