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自我的逻辑

in #cn7 years ago

你认为,是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塑造态度?


人们喜欢用一个人的态度,来预测他的行为。爱默生说,“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确实如此吗?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客克对于态度可能具有的作用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述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习惯。

  •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 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其真实情境中的行为机会不存在什么相关。

实际上,我们也发现,依靠态度预测个体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的准确。正如罗伯特·埃布尔森所说,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毕竟,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鼓吹美德要比实践美德容易得多。

如果人们常常不按自己说的来做,那么对于试图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就不足为奇了。人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却仍然吸烟;安全驾驶的呼吁,对降低事故率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却又刷起了朋友圈……

也许我们能应该换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我们的行为锻造出来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都很熟悉:登门槛现象。实验表明,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个小忙。富兰克林就非常善用这个规律。19793年,富兰克林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受到了另一位非常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屈的尊敬来博得其好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当我听说他们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书后,我给他写了信表达了我非常渴望读到这本书的热切心情并恳求他将书借给我几天。他立即就寄给我了,而我在一周之后归还了,并且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谢意。当我们再次在议会厅碰面时,他主动给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这么做过),并且非常彬彬有礼;随后,他甚至说在任何情况下她愿意随时准备帮助我。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富兰克林,让议员用自己的行为塑造了自己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关于行为塑造态度,在社会心理学里已经是一个共识,只是原因还存在多种解释:印象管理、认知不协调、自我认知等理论。但对于指导我们行动而言,哪种解释更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塑造态度的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不要仅仅构想计划、畅想未来,不要等待顿悟、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为。

“想要养成某个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某个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想要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情来取代它。”
——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


通过行为来改变自我——行动,才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逻辑!


如果喜欢,请赞、分享和追踪我!
Please upvote, resteem and follow me if you like it!
@alexma

Sort:  

Thank you for resteem!❤️❤️ @tim0900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3
TRX 0.22
JST 0.037
BTC 98709.14
ETH 3447.96
USDT 1.00
SBD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