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城》

in #books6 years ago (edited)

1、

读《江城》之前,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能有这么多的中国的作家写的好吗?只是觉得这是一本读上去应该不会很累的书--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很适合在上下班堵车的路上或者睡觉之前阅读。


(图片来源:豆瓣

实际上,当我读到作者的序言时,便知道我可能错了:

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没干过别的。我一般上午写作,中午的时候出去跑上十英里或者更远的距离。下午和晚上我会继续写作。夜里,我会梦到涪陵,有时甚至醒来后发现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太想念那里了。

一个外国人,能对一个中国的普普通通的小城充满了如此真诚的情感,不管是这个人还是这个小城,都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

2、

在《江城》中,何伟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通过细心的观察和细腻的文字,描写了他在涪陵的两年生活的内容。

我常常会凝视着乌江对岸那些犹如迷宫一般的街道和石阶,聆听着那座城市远远传来的日常生活的喧闹声,思虑着这座江畔之城所隐藏的神秘之处。对于这一切,我都想进行一番探寻——我想去码头上看看那些船只,我想跟那些棒棒军说上几句话,我想去探究连贯着老城区的那些纵横交错的石阶小路。我渴望着弄明白,这座城市是怎样运转的,那里的人们在想些什么问题——尤其因为以前没有外国人做过这样的事情。这跟居住在北京和上海迥然不同,那些地方居住着不少的外国人,对于那些城市所能展示的东西都已经发现得差不多了。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说,涪陵就是我们两个人的城市——或者说,只要我们把这座城市琢磨透了,她就是我们两个人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外国人,刚到这里时只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面对充满着地域特色和方言的小城,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努力去适应并融入这里的生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流程,正是何伟的观察和学习的对象,而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下的这些内容,正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的真相。

我最渴望的,是想找到一样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正是部分地出于这个原因,我对这个城市那些简单的生活流程感到十分着迷,我会令人难以置信地密切关注某个棒棒军或者餐馆厨师,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活计非常在行。我的关注近乎于偷窥,至少我在关注他们干活的时候,带了一种偷窥狂才怀有的无能的嫉妒。一连几天,我甚至什么都不想要,只希望自己拥有一项简单的技能,并且反复操练,直到能把事情做好。

3、

上海之于我,远没有涪陵之于何伟的那种巨大的文化和生活上的差异,我对上海的理解和融入却远没有达到何伟在涪陵的两年生活。事实上,除了敏锐的观察力,适应陌生环境的勇气和能力,最大的原因也许在于有没有对当地的生活充满热情。六年来,我几乎不会说一句上海话,菜市场买菜时需要大妈翻译成普通话,从来没有去过那些老式的上海弄堂去感受老上海的生活,不知道上海的大爷大妈退休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上海对我最大的吸引在于那些老家没有的工作机会,而不是这里的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想着是否可以每五年换一个城市,这样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生活。现实是,当我意识到需要考虑什么时候买房子以及买哪里的房子,需要考虑后代的教育,需要考虑父母身体不好时能够找到好一点的医院时,这种念头早已灰溜溜的不见了。

至于何伟,当他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还能不能写出这本《江城》,我们无从得知。而涪陵的两年,仅仅是何伟众多经历中的一段。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正是因为他努力的融入并记录这段生活,才显得如此的丰富和真实。

我永远感谢我在涪陵的朋友们,我在那里生活的时候,他们是如此坦诚,如此耐心。我现在还跟将近一百个学生保持着联系,这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多年来,我看着他们长大成人,现在常常收到他们的学生写给我的信。我跟几位至交一直保持着联系,去年春天的重返涪陵之旅也让人兴奋不已。我无法预测,这座城市还将经历怎样的巨变,但我知道,它会永远是我的中国“老家”。

Sort:  

谢谢前辈的推荐,我会去看看这本书~

吃了吗?来 @steemgg 玩游戏吧,决战到天亮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哈哈😄加油!

Btw:我呆了二十二年了,还没怎么说过上海话😁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对于身体健康的上海老年人来说,退休后生活还不错呀~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6
TRX 0.20
JST 0.038
BTC 94819.33
ETH 3557.02
USDT 1.00
SBD 3.79